航空制造业属于系统高度集成、产业带动强、发展机遇巨大的高端装备行业,当前正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。苏州作为全国制造业大市,如何抢占先机、快速崛起,值得研究,我们试图作出一些分析,供领导参阅。
一、航空制造业发展空间潜力巨大
当前,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。据民航局发布的《2019 年度通用航空行政许可信息的公告》《2019 年通用和小型运输运行概况》,截至 2019 年末,我国获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通用航空企业 478 家,通用航空在册航空器总数达到 2707 架,全行业完成通用航空生产飞行 106.50 万小时。根据美国联邦航空局 2016 年通用航空现状调查结果,美国现役通航飞机(每年至少飞行 1 小时以上)数量为 211793 架,规模远远超过我国。由此可见,未来我国通航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巨大,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。
2014 年 7 月,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发《低空空域管理使用规定(试行)(征求稿意见)》;2016 年 5 月 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到 2020 年中国境内建成 500 个以上通用机场,通用航空器达到 5000 架以上,年飞行量 200 万小时以上,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通用航空企业,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超过 1 万亿元人民币。可以预见,限制中国通航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将逐步消除,随着空域的开放,通航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,进一步推动民用航空制造业及航空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。
近年来全球航空产业市场规模约在10000亿-15000亿美元区间内,中国航空产业规模占比7%,还有很大空间。据有关智库分析,中国现已成为全球除美国以外最大的民用飞机市场,预计未来20年中国民用市场空间将超15000亿美元。我国航空制造业需求持续强劲,根据波音 2019 年发布的报告,预计未来 20 年,中国将需要 8090 架新飞机,总价值高达 1.3 万亿美元。根据《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(2019-2038)》,预计未来 20 年,我国航空公司将接收 9205 架新机,市场价值约 1.4 万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约 10 万亿元,到 2038 年,中国的旅客周转量将达到 4.08 万亿人公里,占全球的 21%,中国机队规模将达到 10344 架。在国内民航市场需求强劲背景下,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将迎来蓬勃发展时机。
二、长三角地区形成竞争发展态势
航空制造产业无疑是亟待抢先布局的“一片蓝海”。据了解,一架飞机主要由300-500万个零部件组成,这些零部件需要数千个供应商生产。从大的角度来看,飞机部件主要包括机体、发动机、机载设备(含航电设备和机电设备)、内装饰以及其它五大部分,各自的价值量占比分别为40%、25%、25%(15%+15%)、6%和4%。其中无论是航空制造业还是航空维修业,蕴含的巨大商机是不言而喻的。
2008年以来,随着上海中国商飞的落户发展,加之临空经济、通航产业等新经济、新产业风口的叠加,长三角的航空产业园建设热潮涌动。据不完全统计,至少有十座城市布局航空产业园。这些产业园的形态有所不同,有的在临空区域发展飞机维修、航空物流等。而无论是通航产业还是大飞机制造,许多城市都秉持着“先抢占赛道”的思路。目前我国的航空制造行业尚处扩张早期,除了上海总装制造的优势,长三角产业分工格局尚未成形,各座城市未来还有不同的可能性。对于目前发展较好的城市,已显现一些产业链的雏形,比如苏锡常的发动机零部件、杭州的机体结构件。
值得关注的是,无锡在发动机零部件上有优势。全球航空发动机整机市场长期被GE航空、Rolls-Royce、普惠三家公司垄断。而无锡已拥有一些融入了GE航空、RR供应链的叶片制造企业,例如无锡透平叶片、无锡航亚科技。常州、镇江都拥有比较出色的航空复合材料企业,例如常州的科泰思(中国)、镇江的航天海鹰。在南通也有民用复合材料生产线。
放眼浙江,杭州企业数量少但代表企业较为强势,整体在机体结构件方面亮眼。比如近两年新诞生的合资企业西子势必锐,此前西子航空有C919大飞机舱门的业务,而美国势必锐是世界最大的一级航空结构制造商。另外舟山未来也有潜力,坐拥波音737飞机完工和交付中心。
从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,一方面是从本土自生,比如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、国企直接投资或孵化,以航天海鹰为例,它由中国航天科工三院、航天306所和镇江新区共同组建。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也是主流,与海外企业合作可以加速融入全球市场。比如西子势必锐成立后凭借势必锐的国际网络与相关技术,迅速成为波音、空客的供应商。另外,国内也有企业在对外股权收购空客/波音的供应商企业,比如常州启赋安泰。随着航空工业的全球化,大飞机零部件转包市场逐渐扩大,这些企业有望在国际市场走得更远。
三、苏州具备快速崛起的比较优势
当前,苏州正举全市之力、汇各方之智,共同打造航空航天产业基地。4月底苏州召开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,正式发布了《苏州市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》《苏州市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若干措施》。“大飞机苏州产业研究中心”“大飞机苏州航空产业园”同时揭牌。苏州市委市政府明确,到2023年,苏州力争全市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500家,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,打造3-5个航空航天特色产业园,培育一批航空航天产业创新中心,建设有一定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产业研发和制造高地。
应该说,发展航空产业,苏州拥有最强比较优势:一是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。2020年,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、位居全国第六,拥有35个工业大类、167个工业中类、491个工业小类,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。苏州航空航天相关产业规模达300亿元,重要零部件及配套企业200多家,涉及动力系统、机电系统、航电系统、航空材料等诸多领域,参与中国商飞有关项目的企业就有近30家。二是集聚了一批高端创新载体。目前苏州聚集了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、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、南航苏州研究院、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,航空航天企业中拥有1个省级工程中心、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、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。三是初步形成了全面布局。太仓市致力培育航空航天产业集群;昆山市、吴中区主攻民营航空部件加工;苏州工业园区汇聚了一大批外资航空装备企业;苏州高新区以军工航空航天企业为主;吴江区聚焦航空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领域;张家港市、常熟市重点聚焦航空标准件和新材料;相城区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材料、航空发动机等产业链;姑苏区大力提升航空延伸服务能级。四是推出了具有竞争力的政策措施。苏州提供最优服务保障,打出一组“政策牌”“金融牌”“人才牌”组合拳,围绕支持产业集聚发展、强化创新成果转化、加强要素投入保障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四个方面,细化了19条具体措施。包括,对实到资本金5000万元(含)以上的企业,给予最|高1000万元奖励;支持企业兼并重组,给予最|高1000万元奖励等。
我们感到,苏州加快发展航空制造业,以下问题值得研究。
1、这是苏州装备制造业跨越发展的重大契机。航空产业是世界科技和高端装备制造竞争的重要战略制高点,是制造业“皇冠上的明珠”。比如中国商飞、波音、空客等总装企业对大飞机零部件都有严格的认证体系,不仅产品需要认证,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和特殊工序也需认证(NADCAP),否则该企业就不能开展这道工序。因此,发展航空制造业,不是简单的产业延伸,而是苏州制造披荆斩棘的二次创业,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航空制造业的重要性、机遇性和竞争性。
2、加快引进相关外资项目是一条快速有效的“捷径”。大飞机零部件有总量多、品种多的特点。例如波音747的零部件超400万个,由分布在65个国家的1500个大企业、15000多家中小企业协作生产。海外有数以万计的“小而精”的企业,各自负责特定种类的零部件制造。我们必须把开放发展与推动航空制造业快速崛起紧密结合起来,大力引进国外成熟的制造商的分支机构,从而快速提升苏州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。
3、“借梯上楼”是提升苏州航空产业配套能力的重要策略。上海是航空产业重要的总装制造基地,我们必须以长三角一体化、沪苏同城化为契机,在航空制造业发展上更好地接轨上海、服务上海、融入上海,力争成为上海航空产业总装制造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同时,国际上有的零部件供应商发展历史已超数十年,我们应加强分析研判,积极参与国际转包业务,借助国际巨头来加快提升航空产业的配套能力。